力学季刊

期刊导读

甘蔗抗倒伏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力学季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2

甘蔗是世界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全世界甘蔗的种植面积约为1211万hm2,我国甘蔗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三,约为169.8万hm2[1-2]。据统计,我国台风、季风较严重的年份,倒伏和弯曲的甘蔗约占30%~40%,倒伏倾角30°以下的约占15%,台风、季风影响轻微的年份,倒伏和弯曲的甘蔗也占10%~20%。甘蔗倒伏后,产量减少5%~20%,含糖量降低约10%。同时,甘蔗倒伏造成了机械收获质量下降,收获损失率增大(留茬高度平均增加6.4cm),甘蔗宿根破头率平均增加24.8%,严重阻碍了甘蔗收获机械的推广应用和甘蔗种植业的发展,成为了甘蔗种植业发展的严重“瓶颈”[3-4]。因此,开展甘蔗倒伏机理和调控方法的研究,探索甘蔗抗倒伏的先进技术措施,提高甘蔗产量,推动甘蔗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成为了甘蔗种植业非常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甘蔗抗倒伏的研究现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为甘蔗抗倒伏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外甘蔗抗倒伏的研究现状

1987年,和P.P. Singh通过改变剥蔗叶数进行甘蔗种植的对比试验,并对数据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去叶量达到75%时,产蔗量和产糖量变化不大,但超过75%后,产量和蔗汁品质显著降低,剥叶可减少甘蔗倒伏。

1997年,J.H.Cock,A.Amaya和等对两种甘蔗进行了去除不同蔗叶数的抗倒伏性对比性种植试验,研究了蔗叶数目与甘蔗产量和倒伏情况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去除蔗叶的甘蔗由于受风面积减少,倒伏减少,且倒伏随着蔗叶数目的减少而减少。同时,每根甘蔗保持4到6片蔗叶既能保证产量也能有效减少倒伏。

2005年,NilsBerding和Alan P.Hurney进行了不同种植深度和不同品种的甘蔗种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甘蔗种植深度为260mm时倒伏较少,种植深度为120mm时容易倒伏;甘蔗品种Q152比品种Q187和Q174的倒伏少。

2009年,C.Babu,和对蔗皮硬度和倒伏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蔗皮硬度高的甘蔗不易倒伏。

2012年,LoganandhanN.,B. Gujja和V.V.Goud等进行了甘蔗的种植深度和培土情况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深植培土可以减少甘蔗倒伏。

二、国内甘蔗抗倒伏的研究现状

1965年,邓绍同通过对甘蔗种植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分次培土、高培土、深耕深沟深植、适度密植、剥叶、捆扎法和选种抗倒伏品种等抗倒伏措施。

1979年,赖贵生从农学角度分析了甘蔗倒伏原因,提出了一些防甘蔗倒伏的农艺技术措施,分析了剥蔗叶对甘蔗倒伏影响的对比性试验的结果。结果表明,合理剥蔗叶可以减少21%的风折率,有利于甘蔗抗倒伏。

1988年,李培雄选择6种不同类型且有代表性抗风性强的甘蔗品种进行抗风性种植试验,对风折断茎率、倒伏程度和蔗叶被撕裂情况等进行了测定,并分别对风折断茎率和品种抗倒伏能力与蔗茎纤维分含量、蔗茎节间长度、蔗茎绿叶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蔗茎节间长度长,风折断茎率大。蔗茎纤维分含量高,易脱叶,抗倒伏能力强。

1994年,侯良宪、曾瑞芬和刘少春进行田间甘蔗种植方法的抗倒伏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穴植聚土法能有效增强甘蔗的抗倒伏能力,并分析了其特点。

2000年,高三基、陈如凯和邓祖湖提出了选用抗风抗倒的品种,高培土、大培土,剥蔗叶和减少虫鼠害以及采用“扎叉防倒法”的甘蔗抗倒伏措施。

2001年,池康连、李旭和林宇等分别对台风过后廉江市不同地区、不同田块、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品种的甘蔗风折率和倒伏程度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提出了科学安排生产品种、发展综合性状优良的抗风品种、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的品种、整治排灌系统和合理施肥等相关的防倒伏措施。

2002年,陈志彪和朱鹤健提出在伸长期进行大培土,之后进行高培土和湿培土,作为防根倒伏的措施。并提出防治螟虫及合理施肥,把甘蔗捆成人字形,作为防茎倒伏和风折的措施。

2005年,冯奕玺通过台风影响甘蔗的调查,提出了采用防风林带保护甘蔗和改进栽培技术等抗倒伏对策,但对这些对策的应用效果没有进行定量的研究。

2010年,刘国柱、刘胜利总结了华海蔗区实现甘蔗三高栽培的主要技术措施,提出通过蔗地机械化深松耕、深沟浅种和大培土,可以增强防倒伏能力。

2013年,雷石富、雷朝云和谢惠珏对黔糖5号的抗倒能力与栽培方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下种量不过多,行距1m以上,甘蔗生长前期管理得当,有效茎数控制在8000株/667m2左右时,甘蔗不易倒伏。

上一篇:苎麻茎秆轴向压缩力学试验与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