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季刊》
时至今日,太极拳运动已经相当普及,但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万幸,有人倾三十年之力,对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太极拳著作进行梳理与评析,理清其脉络,进行横向的、纵向的比较,其工作量之大,付出的艰辛,读来为之侧目。
他就是杨志英,当代太极拳史论家、武式太极拳家。
杨志英先生评析的著作从最早的《太极拳势图解》始,涵盖了五大太极拳流派出版的著作40余本,时间跨度一百多年,极大程度的还原了太极拳理论研发的繁荣时代。
他把许宠厚、孙禄堂、陈微明、徐致一、杨澄甫、李福荫、吴公藻、唐豪、徐哲东、王新午、吴志清、黄元秀、董英杰、郑曼青、傅钟文、郝少如等人的著作串联起来,呈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太极拳发展史。
他说,“如果我付出的劳动能对今天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一点导向性作用,我愿足矣。”
漾太极网即日起隆重推出《新锐太极史论》,每周一位人物、一段传奇、一本著作,带你回味太极拳走过的历程……
当代著名太极拳史论家 杨志英
一、作者简介
许宠厚(1878—1945),名禹生,字宠厚。北京市人,原籍山东省济南市。清光绪年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经张师文襄举荐至北平教育部专门司任主事。关于他的学武经历,许氏在《自序》中写道:“余幼孱弱多疾病,因偏阅养生之书,节饮食,慎起居,若是者类年,卒未收效。寻得华佗五禽经、达摩易筋经、八段锦等诸书,从事练习。然均有图无说,精义不传,勉强模仿,效亦甚勘,遂未竟学。后乃从事外家拳术,习技击,事跳跃,于是身体稍壮。然苦于锻炼之猛,稍辍而疾又作矣,始知亦非良法。最后得内家拳术,即世所谓太极功者。俯仰屈伸,以意导气,简而易习,柔而省力。昔未期年,而宿疾尽愈,效至矩矣。”许氏师从杨健侯(1839——1917 名鑑,字鉴侯,亦写作健侯,号镜湖。杨禄禅三子)修炼太极拳。“余从镜湖先生游有年,”又与宋书铭“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浅。”(许崇厚语)他文武兼得,品德高尚,终生致力于武术特别是太极拳的传播、发展和弘扬。是我国近代振兴武术和改革武术教育的伟大旗手,武术史学研究的先驱,杰出的武术理论家、教育家和活动家,太极拳历史和理论的探索者,出版有《太极拳势图解》《少林十二式》《罗汉行功法》《神禹剑》《中国武术史略》等著作。所传弟子如王新午、陈泮岭、于友三、杨子久、吴桐等。
许宠厚曾携手蔡元培等知识精英响应孙中山先生“强种强国”的号召,力推武术进学堂,使中国拳术从江湖地位真正纳入于社会体制当中。1912年11月,许氏邀请北京国术名家创办了“北京体育研究社”。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北京”改称“北平”,北京体育研究社随之易名为“北平体育研究社”。社长由北京市长袁良兼任,许宠厚任副社长(为实际负责人),赵鑫州、吴鉴泉分别任少林拳、太极拳总教习。该社以“普及国术运动、研究国术理论和拳史、培养国术人材,达到强民报国”为宏旨,广招贤达,聘请在北平寄身的冀、鲁、豫、甘、陕等省的各门派拳师20余人担任国术教习。如耿继义(形意拳)、高克兴(八卦掌)、刘彩臣和赵鑫洲(六合门)、纪子修和兴石如(岳氏散手)、恒寿山(螳螂门)、佟瑞甫(弹腿)等,可谓群雄毕集,流派兼容,共聚一堂,商讨振兴国术大计。
1916年,许宠厚再次提出倡导,作为北京体育研究社的附设机构,成立了“北京体育讲习所”。他除自己任课外,还延聘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孙禄堂、刘恩绶、张忠元、佟瑞甫、佟连吉、姜登撰、纪子修、刘彩臣、兴石如等任教习。北京体育讲习所始终遵循“以培养大、中、小学校学生之武术师资力量为准绳”,训练科目“分为拳法(徒手与器械)、武术理论两大类。”传授内容包括:杨禄禅传太极拳、杨禄禅传吴家太极拳、北派少林拳、八卦掌、形意拳、六合八法拳、岳式连拳,包括擒拿格斗诸术。1929年12月1日,在“体育研究社”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北平特别市国术馆”,仍邀请市长兼任馆长,许担任副馆长。该馆编审国术教材,培养国术师资,传习研究各门国术。设立高等研究部、普通研究班、各门专修班、民众练习班,学员来自政、军、商、工、学各界。1928年12月——1936年12月,共开设民众国术训练班、国术教员讲习班达746期,编辑印制教材150余种,培训人员约人。“九一八”事变后,该馆特别开设数期速成“砍刀术培训班”,重点传授简单实用的临阵劈砍刀法,旨在为抗击日寇输送杀敌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