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季刊

期刊导读

书法中蕴含力学的美

来源:力学季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一、概述

人通过听觉和视觉来感知艺术的美,书法艺术的美主要是通过人的视觉来感知的,视觉感知中的核心要素就是视觉力,这种力不是物理的力,而是视觉感知到的力。这种力既符合力学上的一些原理,但又不能用物理的方法来计算和准确度量,只能定性地通过视觉来感知,书法作品中这些力的存在是书法美的最基本的构成,如果这项最基本的视觉力的感知不存在,更高层次的美都无从谈起,所以它非常的重要。以下我们通过单字,字内线条,章法逐层深入来分析书法中存在力学感知和蕴含的美。整个书法的核心在中国的汉字,所以我们先从汉子本身来谈,然后再从字势和结构两个方面来逐层深入。

二、字的结构上所体现的力

拿舞蹈做个例子,大家可能很熟悉,舞蹈的美在于造型和节奏,而节奏的形成在于每个造型之间的短暂停留,然后再在每个造型之间用动作加以连贯因而形成了舞蹈。有时候我们说某个舞蹈不好看,像是在比划,之所以有这样的观感就是因为在造型之间缺乏短暂的停留,使得造型和连接动作混为一体,所有的动作变成了连续的动作,弱化了节奏。而舞蹈的美正是在于每个造型之间的停留,强化了造型,而每个造型的设计中都蕴含视觉的力度感,正是这些力度感造就了舞蹈的美。舞蹈的这些造型就是舞蹈的动作套路。造型自身的美是通过有力度感的张力来体现的,动和静的对比产生不同的表达。再加上音乐的衬托和平滑的过度共同形成舞蹈的美。而芭蕾舞演员更是被形容足尖上的精灵,因为她们将各种造型凝聚在足尖上,这就产生了险绝的力度的美感。

书法艺术和舞蹈的蕴含意味十分地相似。书法中的造型是用字的结构形态来表达的,由单字的笔画特征及笔画之间的搭配而形成的,而能和舞蹈媲美的书体必须要具有静态的美同时也要具有流动的美。在书法中行书、草书和小楷都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在行书和草书中体现每个字的造型之间连接关系的是映带、牵丝和穿插,是前后的笔势笔断意连。行草书不能过度追求平正,平正只能产生端庄而不能产生力度感,犹如舞蹈中垂直站立只能产生端庄而无力度一样,这样的姿势不能产生过多美学上的含义。力度感只能由险绝而产生,在险绝中找到局部的动态平衡,这个局部可以是单个字,也可以是几个字构成的一片,这样的险绝可以在阅读者的心理上构成情绪的起伏跌宕,所以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书谱》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①,讲的就是草书学习的几个阶段,第一次提到的“险绝”是追求单字的险绝,“复归平正”是指的最高阶段的整体字法上的平衡感的平正。紧致的小楷也能给人这种感觉,是平正亦或是洒脱,都由字的整体特征表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说明字的结构上存在的视觉力,我们来分析一下单字的结构,来看看古代大家在结字上的力度感的安排:

这四个字分别是王羲之,李邕,智永和米芾的字,这四位分属于不同的朝代,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家。从字势上看,十分相近,这里固然有书法传承的作用,因为王羲之是魏晋时期的人物,由于唐代皇帝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王书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有上千年了,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唐代的书法家会以王羲之的书法作为模板来模仿的。后世的很多书家究其根源都能追溯到二王书法的本源。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传承的过程中,笔法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字的整体态势却没有很大的变化,从上图我们可以窥见一班。这种字势的不变固然有模仿传承的作用,但模仿传承的作用无法解释为什么笔法会发生变化而字势却不变。其实字势的不变有着深刻的力学美的含义在其中,我们从字的构架上来看看它的力学特征,从而说明中国字在构架上的本质是符合力学特征的,也只有这样的特征才能符合审美。

人字头的结构决定了 “合”的整体的势,总体来看,撇和捺的斜度都为45度,按照力学的原理,这个角度的斜面从力学特征来看,力在上面可分解成水平和垂直相等的力,这样的力的特征也是我们的经验和视觉能够感知到的,我们日常也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我们看到一个陡峭的斜面,我们能立即感受到迅速地滑落,而一个平缓的斜面,我们会有被斜面托住的感觉,艺术的感受正式通过这样移情的方式让我们对眼前的视觉形象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我们在阅读书法作品时,既要有一定的往下阅读的速度,又对每个字有细细品味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力的感受不能有过大的差异,所以我们的楷书和行书作品中字的造势一定是有这样的特征,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牵动你的视觉力几乎相当,否则就会产生感受字的浮滑或凝重等的感觉,草书作品中通过追求块面的平衡来满足这些视觉的要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样相似的力度感。书法艺术的发展无非是在笔法和结字上求变,结字的求变也要满足这个基本的原理,熟练了以后这些也许就化成了你的潜意识行为。

上一篇:广播剧创作欲望力学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